AI独角兽MiniMax拟冲刺港股:40亿美元估值背后的技术激进主义

AI独角兽MiniMax拟冲刺港股:40亿美元估值背后的技术激进主义

hyde0321 2025-07-22 装修奥秘 3 次浏览 0个评论

  据多方消息显示,大模型公司MiniMax已于近日秘密向香港提交了IPO申请,并计划最早于今年上市。公司近3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也接近完成,投后估值超过40亿美元(约300亿元人民币)。若成功上市,MiniMax将成为中国大模型创业公司中首批登陆资本市场的企业之一,与同样筹备上市的智谱AI争夺“中国AI上市第一股”的称号。

  技术激进派:从多模态架构到效率革命

  与多数AI公司从语言模型单点突破不同,MiniMax自2021年12月创立之初就押注多模态融合的技术路线。创始人闫俊杰——这位前商汤科技副总裁,在商汤港股上市前夕离职创业——始终坚信:“如果技术不够好,可能就应该被淘汰。”

  当行业普遍聚焦稠密模型(Dense Model)时,MiniMax于2024年初率先推出中国首个混合专家系统(MoE)大模型。今年6月,其开源的推理模型MiniMax-M1实现百万级上下文支持(100万token输入,8万token输出),并通过自研的“闪电注意力”(Lightning Attention)技术,将算力消耗降至竞品DeepSeek R1的25%-30%。这意味着在处理10万token的深度推理任务时,M1所需算力成本仅为对手的四分之一,直接冲击大模型应用的经济账。

  MiniMax的视频生成模型Hailuo-02支持原生1080P高清输出,在体操翻转、动物运动等复杂场景中展现出卓越的时空一致性和物理逻辑模拟能力。该模型在今年Artificial Analysis全球视频模型评测中位列第二,超越谷歌Veo 3和快手可灵(Kling)。其生成的“小猫跳水”系列视频在社交媒体的病毒式传播,为旗下海螺AI平台带来1500万月活跃用户,成为仅次于快手可灵的第二大AI视频创作平台。

  面对商业化压力,MiniMax正将技术优势导向企业级应用。其最新推出的MiniMax Agent已能自动拆解复杂任务链,例如在财报分析场景中自主完成数据收集、同行对比与趋势研判。7月发布的Agent全栈开发功能更集成Supabase后端托管、Stripe支付等企业工具,为金融、制造等领域提供标准化入口,试图在AI智能体这一“下一代超级入口”争夺战中获得先机。

  资本与市场:高估值下的生存博弈

  成立不到四年,MiniMax已累计融资超10亿美元。2024年3月,阿里巴巴领投6亿美元B轮融资,将其估值推至25亿美元;短短一年多后,2025年7月完成的新一轮近3亿美元融资中,上海国资母基金领投,估值飙升至40亿美元,增幅达60%。这一融资节奏在行业深度调整期尤为醒目,凸显国资与产业资本对硬科技企业的战略倾斜。

  尽管创始人闫俊杰公开宣称“当前首要目标并非增长或收入,而是加速技术迭代”,但MiniMax的商业化布局实则多点开花。

  其海外社交应用Talkie曾创下日活300万记录(含国内版“星野”),超越字节跳动同类产品“猫箱”的30-40万日活,验证情感交互型AI的变现潜力;企业API服务覆盖超50,000家全球客户,开发者通过其开放平台构建定制化解决方案;视频创作工具海螺AI凭借Hailuo-02的技术口碑,有望开辟创作者订阅付费模式。

  据外媒披露,MiniMax 2024年营收预计达7000万美元。尽管与硅谷同行Anthropic等仍有量级差距,但多元变现渠道为其IPO故事提供了基础支撑。

  MiniMax选择此时冲刺港股,恰逢香港资本市场对科技企业的制度红利期。2025年5月推出的“科技企业通道”(TECH)为市值超10亿港元(约1.3亿美元)的科技公司提供上市快车道。在此政策刺激下,2025年香港科技IPO融资额已突破140亿美元,同比激增711%。相较于纳斯达克15倍以上的科技股市盈率,港股8倍左右的估值虽显保守,却为投资者提供了“估值安全垫”,也规避了中概股赴美的监管风险。

  前路挑战:技术理想主义遭遇商业现实

  中国大模型领域的“六小虎”阵营正加速分化。除MiniMax与智谱(估值约60亿美元)坚守通用大模型外,部分玩家如零一万物已转向性价比更高的中规模模型,百川智能则聚焦医疗垂类。与此同时,互联网巨头依托生态形成降维打击——阿里宣布三年投入3800亿元建设AI基础设施,其通义大模型已深度嵌入淘宝推荐系统和医疗健康场景。面对OpenAI 3000亿美元估值和Anthropic 615亿美元估值的国际对手,中国头部创业公司的估值仍不足其1/10,技术代差与资源差距肉眼可见。

  商业化与监管的双重焦虑难解。尽管视频生成与社交应用取得流量突破,但免费模式主导的C端市场难以支撑大模型训练的巨额算力成本。企业级Agent被视为商业化突破口,但需攻克工具互联、支付授权等体验断点。

  另一方面,Talkie曾因拟人化语音与虚拟社交引发监管关注,最终于2024年12月在海外下架,凸显情感交互型AI的合规敏感性。此外,美国对AI芯片出口的限制持续收紧,MiniMax虽受益于阿里云全球GPU资源,但长期算力自主仍面临挑战。

  分析师普遍将45亿美元市值设为MiniMax的买入信号线,其达标与否取决于三大催化剂。其一,政策落地,公司能否在Q4前通过香港TECH通道审核;其二,用户里程碑,消费端产品MAU突破3,000万(当前Talkie+星野约300万日活);其三,AGI进展,下一代模型能否在长上下文推理、跨模态理解等AGI关键维度取得突破。

  英伟达CEO黄仁勋在近期链博会上点名MiniMax,称其与DeepSeek、百度、阿里等中国企业的开源模型“让每个国家都有机会加入AI革命”。这一认可折射出MiniMax在全球AI版图中的技术存在感。然而资本市场的考验比技术评测更为残酷——当40亿美元估值将年收入倍数推高至近60倍,其商业化效率必须匹配技术雄心。

  闫俊杰将上市视为“加速技术迭代”的手段,这种技术理想主义在资本狂欢中显得独特而冒险。随着智谱、阶跃星辰等对手同步推进IPO,“六小虎”的幸存者之争已进入资源战阶段。若MiniMax成功登陆港股,中国AI产业格局或将迎来头部收敛的拐点;若技术突破迟于资本耐心,高估值也可能成为反噬的利刃。

  这场豪赌的终局,终将由AGI的落地脚步决定——毕竟在通往超级智能的道路上,光有远见的公司很多,但能跨越技术与商业双重鸿沟的,寥寥无几。

  本文创作借助AI工具收集整理市场数据和行业信息,结合辅助观点分析和撰写成文。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AI独角兽MiniMax拟冲刺港股:40亿美元估值背后的技术激进主义》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