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科技聊天室|AI眼镜的iPhone时刻来了吗?

澎湃科技聊天室|AI眼镜的iPhone时刻来了吗?

hyde0321 2025-08-01 中式家装 2 次浏览 0个评论

大模型、人工智能体等人工智能的技术催生了智能终端的交互革命,使得智能硬件再次站在了时代的风口中,AI眼镜成为最受关注的智能单品。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仅有20多家厂商进入了AI眼镜的市场,人工智能终端的跃升可谓是智能化终端的二次革命。产业界现在已经准备好了吗?在2025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澎湃科技聊天室邀请了XREAL联合创始人吴克艰、魅族XR事业部负责人郭鹏一起来聊了聊 AR眼镜。

以下为沙龙实录:

从软件到硬件到终端,行业确实好起来了

澎湃新闻记者 周玲:我们说今年是AI眼镜的元年,与去年相比,AI眼镜产业发生了哪些变化?吴克艰:首先我觉得今年 AI智能眼镜受到很大关注,我们看到海外的一些代表性企业,以及国内的很多代表性企业,都纷纷下场投入AI眼镜。很多消费者也开始逐渐了解 AI眼镜这一品类,去体验乃至去购买这些产品。我们看到整个产业的发展确实迎来了一个新时代。

郭鹏:确实,不管是从产业链上还是从消费侧,我们都明显感觉到热度起来了,它跟过往的那种火不太一样,之前可能是某个事件火一阵,但从去年年底到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关注度持续比较高,所以我们觉得这个趋势还是非常好的。 

周玲:我们看人工智能技术对 AI眼镜这种智能交互入口的助推其实是非常大的,原来XREAL是做AR眼镜,和AI眼镜是不是不同,技术是不是推动了产品的进一步融合?

吴克艰:其实之前大家听到的更多是像VR、AR这些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设备,现在大家听到的更多是AI眼镜。其实AR眼镜和AI眼镜就是一件事情,随着大模型技术的发展,我们会发现AI给整个行业都带来了非常大的助力。我们一直坚持说AI大模型技术其实是XR产品非常核心的一种交互方式。反过来说, AR眼镜或AI眼镜也是大模型技术在消费端一个最好的载体。

郭鹏:作为从业者,我们还是很有信心的,技术的发展肯定会加速产业的成熟。和去年相比,硬件和软件方面今年都有挺大变化。

硬件方面,我们看到参与的厂商越来越多, 成熟速度在加速。软件方面,AI的成熟速度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去年年底时,基于多模态的能力感觉还不成熟,但今年可以看到很多AI能力已经被商用。我觉得,从现在开始可以期待,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它的发展速度会越来越快。 

周玲:我们确实也看到硬件也在加速创新,包括上游的元器件公司也在加速推出AI眼镜相关的零部件。两位觉得现在的硬件创新能够支持AI眼镜的大规模商业化了吗? 

吴克艰:一方面我们确实会看到随着AI眼镜越来越火,上游供应链确实越来越给力。但另一方面,往后看的话,AI眼镜其实还需要很多硬件的持续创新和进步。除了在软件侧接一个大模型,有拍照等功能之外,其实AI眼镜其他重要的核心能力还包括显示、交互、空间感知等,这些能力背后都需要相应的硬件和软件的一些核心模块和核心技术的发展,包括芯片、传感器、电池等。

譬如芯片,我们发现AI眼镜的超低功耗、视觉处理、音频处理、空间感知等需求,是已有的芯片很难完全覆盖的。虽然我们是一个终端厂商,但在行业刚起步的时期,我们想要做出极致的产品,可能有必要自己去做一款芯片,于是我们自己研发了一款为AI眼镜定制的芯片。

周玲:也请郭总跟我们分享一下魅族在硬件创新以及产业链重整方面的一些想法。 

郭鹏:作为终端厂商,在当下这个阶段去参与一些核心零部件,原因之一是为了卡位,随着行业越来越火,可能需要和一些核心零部件供应链的关系更加紧密;第二是补缺,有些现在产业链提供的能力还不能满足需求,我们可能得根据自己对产品和用户的理解去定制或自研。

另外,我感觉AI眼镜目前科学原理上需要突破的东西已经不多了,更多是工程上的难度,解决这一挑战需要时间。但我们已经能够看到,它成熟的时间也就是一两年。此外,电子元器件行业的量价关系还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东西不是做不出来,而是因为它的良率、制程还不成熟,导致成本太高、价格太贵,所以也需要一些时间。

周玲:那看来,目前基本上具备了产业起飞的基础了,那后面是不是有可能爆发出一个比较高量级的产业?

吴克艰:确实在最近这段时间,大量的AI眼镜相关产品面世,不管是知名大公司还是很多优秀的创业企业,都推出了一些AI眼镜产品,这个行业看起来是好起来了。

如果我们聊的是具备拍照、语音接入这类能力的AI眼镜,它确实是具备了。但如果我们看未来5-10年的时间,我们认为AI眼镜应该是一个可以全天工作的非常有用的AI助手,用户和它的交互是多模态的,它有很好的显示效果,有很好的交互效果,它对于真实物理世界有一个非常好的感知和理解;此外,它应该是高度定制化和个性化的,是你的私人助手,它看到和听到的东西跟你是一样的,跟别人是不一样的。要实现所有这些愿景,无论是对软件还是硬件的要求还是非常高的。随着技术和行业的发展,大家一定会看到更加强大、更加有用的AI产品涌现。

周玲:简单说,就是先用起来,未来会有更好的眼镜。

吴克艰:一定是这样的。

郭鹏:我其实一直在想,可能未来最成熟的产品形态,我们现在都还没人能够完全把它描绘出来,有些东西会随着新技术的涌现再演进,但也不妨碍它会一步一步往前走。

AI眼镜的第一属性是饰品,其次是AI

周玲:从普通消费者的角度来说,当你能够在大街上看到别人戴这款产品,那一定是火了,你们觉得这种场景什么时候可能出现?

吴克艰:我觉得AI眼镜作为一个全新的品类,大家还需要一点时间去接受。第一步可能是本来就戴眼镜的人,去升级眼镜,戴上这种具有AI属性的眼镜;然后随着眼镜越来越普及,那些原本对眼镜不感兴趣、不戴眼镜的人也愿意去尝试;最终随着产品形态被打磨得越来越成熟,体验越来越好了以后,会有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有点离不开这样的一个AI助手了。但这需要眼镜形态上要做得越来越极致,越来越轻薄,佩戴要越来越舒适,也越来越时尚。此外,虽然目前AI眼镜具备了一定的AI能力,但这项能力还需要继续提高,要让消费者觉得它真的有用,离不开它。 

郭鹏:现在的产业还处于一个婴儿期,但它的普及速度在加快。乐观估计,相比去年,今年国内的出货量会翻四五倍,这在电子消费行业也是非常快的发展速度,所以我形容它是一个飞在天上的婴儿。但这个产业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现在有些消费者拿到产品后心里有些落差。但好处是它站到风口上,有了更多关注,产业链也会投入更多的资源。我预计今年年底就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戴智能眼镜。

周玲:确实,眼镜是跟人高度关联的一个产品,普通的用户可能能接受一天充一次电,目前眼镜的续航、算力、对人的友好度等方面可能都需要继续打磨。

郭鹏:现在大家都在探索,我们作为一个厂商,我能推出什么样的产品,我的长板是什么,能满足什么样的人群需求。

有时我们会发现我们定义的东西和消费者的需求并不完全一致,譬如眼镜不仅是一个电子消费品,它还是一个饰品。譬如有的女性消费者,她戴上眼镜的第一时间是去照下镜子看看和自己搭不搭,甚至都没有开机,产品都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续航能力、拍照能力,就因为设计被否定掉了。

吴克艰:我觉得AI眼镜的第一个属性并不是AI功能,而是时尚品,它得足够舒适,足够好看,其次才是它的AI功能。我们在设计眼镜时,会先把眼镜画出来,看它是不是足够的好看,我们一致希望打造一款比较时尚的类似墨镜的产品,在这个之上再设计它的AI功能。

周玲:未来有哪些功能可能是AI眼镜的杀手级应用? 

郭鹏:如果真的有个杀手级应用的话,AI助理应该可以算 ,它一定是多模态的,有视觉、有听觉;一定是主动的,你不需要启动它才有回复,它应该主动帮你去做预测,提前告知你一些东西;另外,我觉得它也应该是可执行的,可以帮我打车、点外卖;它也应该是个性化的,因为眼镜在我们身上,它知道我所有的行为,知道我的爱好。

此外,眼镜可以替代部分手机的功能,譬如我们打车的时候,经常会掏出手机看车到哪里了,距离我们还有多远,如果眼镜可以实时提醒,我们就不需要掏手机,眼镜的可用性也就增强了。

周玲:那接下来是不是要把大量的精力去做软件方面的研发?

郭鹏:短期之内,肯定是靠厂商自己来创新,因为厂商最了解自己的产品和消费者。但从长期看,发展生态也是一条路。当眼镜数量足够多,具备平台级入口的价值时,厂商就不可能覆盖所有人群、所有场景,所以我们现在也在想邀请一些开发者做一些相对专业的应用,眼镜早晚也会有自己的 APP store,但这可能是两三年以后的事情。 

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中国厂商大有可为

周玲:我也想问问生态碎片化问题。

吴克艰:其实当年智能手机也是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最终才统一到几个平台。就眼镜来说,它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生态的统一,因为它的应用更加广泛,现在整个行业来说碎片化还是比较严重的。

但我们也看到目前已经有一些企业在行动,譬如谷歌就在做XR的操作系统,我们也是他们的早期伙伴之一。反观国内,我觉得我们如果想避免智能手机和电脑的操作系统被“卡脖子”等问题,可能也要开始思考这个问题;随着AI眼镜越来越火,这个问题已经变得更加迫切。

郭鹏:生态这个问题,我觉得时机和火候还没到。现在属于尝试期,我们的上一代产品也是尽量去暴露更多接口,给到一些专业开发者,其实就是想做这方面的尝试。

周玲:其实在中国做电子产品还是非常有优势的,产业链相对更全,我们看到很多大厂也在进入眼镜行业。

吴克艰:中国积累了非常深厚的消费电子生产制造和供应的能力,这也是AI眼镜过去一年内能在中国火起来的重要原因;此外,中国消费者对于消费电子的接受度也是非常高的。有些国家可能科技很发达,但民众对于消费电子的接受度并不高。

郭鹏:如果以我们现在所在的世博展览馆为圆心,画一个半径200公里的圆,你就可以在这个圆里找到AI产业绝大部分的供应链合作伙伴,造出一个在目前全球范围还算领先的一款AI眼镜,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必须要让它发挥出来。

周玲:你们觉得未来的产品大概是什么样价位,普通人能够接受?有没有做过预估?

吴克艰:我觉得就像手机一样,它一定是会有不同的产品分级,定价策略也不一样。如果说就是拍照功能、有蓝牙耳机的眼镜,可能定价在千元左右;如果AI功能再强一点,有比较好的显示功能,譬如可以看电影、玩游戏,价格可能就要到三四千甚至更高的水平。

郭鹏:现在对厂商来说,更多是成本定价,因为元器件的成本还没有被摊薄,你不得不定一个价格去保持产品有一定的利润率,但后续应该是市场定价,其实中国的消费者对于每一档电子产品的价格是非常清晰的。在中国,竞争永远都会很激烈,市场会教育我们。如果要让更多消费者接受的话,价格还是要下降的。 

周玲:那你们觉得未来会形成什么样一个态势?会有几家主导市场,还是说百花齐放,依然有那么多厂商在参与这个市场竞争?

郭鹏:我觉得如果一个行业没有竞争其实更可怕,你会很彷徨;现在有更多人进来竞争,说明这个蛋糕还很大,市场远没有饱和,我觉得现在还是大家共同做蛋糕的阶段,至少在今年还没到充分竞争的状态,并不是友商卖了,我们就卖不出去。

虽然长远来看,还是会有集中效应的,因为电子消费品一旦达到了一定的销量就能有更多的话语权,有更多供应链上的价格优势。但我感觉这可能还需要两三年才会到来。

此外,相比手机来说,眼镜的细分更丰富,差异化就能做得很多。

吴克艰:从长期来看,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在各自的领域找到自己的位置。但短期来看,我们也会看到现在市场上 AI眼镜也是参差不齐的,有一些确实是认真推出了一些很好的产品,还有的可能就是为了蹭热点才推出所谓的AI眼镜。我觉得随着这一波热度过后,最终会沉淀下来几家非常优秀的玩家,蹭热点的公司慢慢会淡出大家的视野,我觉得在接下来的一两年,这样的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

周玲:未来三五年,中国的 AI眼镜能不能在全球跑出来?

吴克艰:我觉得一定会, AI眼镜本质上是消费电子属性,中国强大的产业链和制造能力在全世界是独一份的,已经占了先发优势。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这样的格局,即国外的厂商可能更多去做一些完全不一样的下一代产品,去做一些更加概念性的东西;而中国的厂商凭借强大的产业和制造能力,会带动AI眼镜的普及,会让大家得到一个更加亲民价格。

郭鹏:供应链方面,中国有优势,然后中国也是一个人口和消费的大国,虽然目前投入还没有到最好的阶段,但现在也有更多大厂、有资金实力的玩家进来,所以我觉得中国厂商在这个领域中肯定是非常重要的,乃至主流的玩家。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澎湃科技聊天室|AI眼镜的iPhone时刻来了吗?》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