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革命:上海须重新设定末端快递物流车的标准和路权

出行革命:上海须重新设定末端快递物流车的标准和路权

hyde0321 2025-08-12 装修禁忌 1 次浏览 0个评论

 

2025年7月29日,澎湃研究所发文指出,为推进物流降本和绿色转型,超大城市需为快递物流在城市中心留出功能性用地。同一天,国家邮政局也召开了快递企业座谈会,希望积极推动解决“内卷式”竞争等问题,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数据上,中国快递“以价换量”的特质越发凸显。7月9日,中国快递业务量突破1000亿件,比2024年提前35天。据行业四家A股上市公司近期财报,快递单票价格持续下降,其中韵达、申通单票月度平均价格已降至2元左右。

2025年5月-7月调研上海快递企业总部、网点和业务员,请教诸多实践者和专家之后,澎湃研究所研究员发现,相比市中心缺乏转运用地,路上快递运输工具的矛盾更为普遍和突出:首先,城市须着眼于最基层劳动者的工作状态,尽快正视现状做出调整,为经济社会松绑;其次,放眼未来,协同各方应用好绿色和智能技术,对城市的未来更为关键。

面对两轮快递:需考虑重新设定快递车辆的标准和路权

路上常见的作为生产工具的二轮电动车,通常包括快递和外卖用车。讨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户外劳动者”时,快递和外卖也总被混为一谈。但从城市道路利用效率和社区连接黏性看,相比由食肆或超市一对一配送到家且人员流动性大的外卖,快递业务员是单次向多个目的地运送多件货物,面对的用户社群相对固定,更接近城市公共服务。由此,面对在城市运转的快递业务,相应部门需更多考虑工具使用、空间配套等。至于外卖业态,城市管理者需督促平台对劳动者提供保障和福利。

2025年6月,上海宝山,路上的快递小哥。现实中,快递员身后快递筐的宽度普遍在一米以上。王昀 图

上海规定,快递不能使用三轮电动车,快递员会想方设法运用各种工具,充分利用二轮电动车上下前后的空间。澎湃研究所研究员在上海市区见到,有快递员不仅把自己所骑的车装满,还拖着自制“货厢”。这些堆高的快件倾倒风险极大。塑料快递筐本身也是消耗品,实际与减少包装的要求冲突。

2025年7月,上海黄浦,一辆二轮快递车,带着一辆“拖车”。 王昀 图

更直接的是,这导致劳动者面对更大的风险和压力。因此,快递业格外强调要遵守交通规则。作为交通出行个体,快递员在路上随机应变能力下降,更需以遵循交通规则来确保安全生产。

送件过程的压力则较难为人所知。出发时把快件装到车上时,快递员会按照尽量稳妥的原则摆放和固定,而送快件上门时,则需按目的地远近操作,为取出目的地较近、但被放在底下的快件,要把上面的快件先搬掉,取出送件后,又重新放置和固定,去往下个目的地。每天重复上下搬运,快递员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巨大,要保持良好心情面对社区、写字楼中的各类用户,无疑是更大挑战。

2025年7月,上海徐汇,快递小哥的塑料筐捆扎在车后。 王昀 图

采用有小货厢、更易装取的三轮电动车,可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同时,由于每趟可运货更多,往返次数自然减少,也降低对道路空间的占用。但依据上海现行规定,快递不能使用三轮电动车。这是因按固有的交通设施概念,二轮电动车从人力自行车发展而来,其中未超标的属非机动车,而三轮电动车则被归为机动车。二轮电动车在非机动车道行驶,按非机动车管理。传统上,相比非机动车,机动车速度和重量更大,潜在事故风险及损失更高。但现实中,在路面行驶的二轮电动车不仅具备相当的机动性,其宽度和重量也普遍超过常见的三轮电动车。

2025年7月,上海黄浦,路上的快递二轮车,都装满了扎在一起的快件。 王昀 图

2025年7月,上海徐汇,一辆三轮车。 王昀 图

近年来,面对快递数量持续增长,很多地方也在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比如,浙江2022年的《浙江省快递业促进条例》已对此做出规范,对其赋予合法路权,杭州等城市已给快递三轮电动车颁发牌照北京2023年底也将其纳入合规妥善管理。而在上海,问题始终凸显。现实中,这类二轮电动车事故率居高不下,相关部门采取的手段,仍是将其视为非机动车,以“安全码”等形成震慑,却未能协同更多方面,为城市的生产生活开辟更为通畅和安全的道路。

面对无人物流车:应引导产业积极发展,形成良性竞争

值得关注的是,无人物流车等应用的发展,也为解决问题带来契机。倘若有适当场景,无人快递车正可分担前述快递员在路上的风险和压力。这就更需要重新审视固有的标准和路权,为当下的技术应用提供更大空间。

中国电动乘用车技术业已成熟。爆发于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的无人物流车应用,得到产业规模化支持。近两年间,这种装载空间达3立方米、可装快件500公斤的四轮运输工具,其主流售价已从15万-25万元降至2万元左右。这是因为,一方面,各种硬件普遍降价,如无人车所需的激光雷达价格从数万元降到千把元;另一方面,无人车厂商将软件服务与硬件分开,每月2000元左右的智能驾驶系统(FSD)的订阅费用可在使用过程中分次缴纳。

一辆运行中的无人快递车。 图片来自网络。

对路况不复杂的快递网点而言,无人物流车会非常实用。在厂商大力推动下,各家快递企业这一年来积极推进,不同城市的加盟网点在加大采购和应用。在地广人稀的高原等地,效果尤其明显。

其中不能忽视补贴的作用。澎湃研究所研究员了解到,诸多城市把补贴提供给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者。山东等地会为使用者提供补贴支持,还计划规模化开放路权。但即便没有相应补贴,对快递经营者而言,在转运点和驿站之间,若能应用无人物流车,仍可做到降本增效,只是回报周期略长。

政策层面看,这正与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2024年11月印发的《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2024年12月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的意见》的精神一致。

当然,无人物流车不能代替快递员的所有工作,由于其轮子较小,智能水平不够,难以在复杂和颠簸的道路穿梭,甚至因为一时无人接管,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交通混乱——这正是城市有必要研究其适用场景,并为之做出规划的原因。

网络视频中,无人快递车卡在路上,需要人推一把。

网络视频中,两辆无人物流车相互让行,都走不过去。

上海目前在奉贤浦东临港等地开展无人物流车试点,但开放路权非常有限,离交通运输的现实需求也有距离。这类场景下积累的数据,恐难以支持规模化应用推进。比如,当下主流无人物流车时速在25-40公里,最高不超过60公里。根据2023年实施的《浦东新区促进无人驾驶装备创新应用若干规定》,无人驾驶装备在专用车道或非机动车道行驶的最高时速是25公里,若在其他车道行驶,时速不得超过15公里。结果是,这类装备因速度较慢,反而造成不便,遭到居民投诉。又比如,在人口密度较低且路况简单的区域,对无人快递车的行驶有利,但快件数量可能不够多,也会影响其工具使用的经济性。业内人士也指出,相比中国其他城市,上海的无人物流车试点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

不久前结束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传来上海浦东新区要全域开放自动驾驶,并要与本市四大测试区域的开放道路联通的消息。这无疑引人瞩目。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城市具体场景下,如快递货运等,很多细节尚需纳入考虑。相比自动驾驶这类个体出行,无人快递物流货运更倾向于平台调度,城市更应在其间建构更有效的数字化服务和管理办法。

如果放开路权,使无人快递车规模推进,但相应方法措施又不得力,那么,当这些装备在路上达到一定规模时,可能也会让道路交通更为低效和不安全。这方面,可参考其他城市的做法。2024年5月1日《杭州市智能网联车辆测试与应用促进条例》实施后,杭州配套制定了《杭州市功能型无人车运行管理指引(1.0版)》的文件,由不同部门组成联席会议,有一套明确的规则和流程,令各方有的放矢。而深圳是由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开发了“深圳市功能型无人车管理服务平台”,进行全域监管技术支撑。业内人士认为,这样有利于全盘掌握情况,未来车辆达到一定规模,可更好地进行总量控制。这些都是根据现实情况去动态调整的办法。

欧盟的轻型车辆分类,相比中国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其内容更多更细。

当然,交通的复杂性是需要始终关注的。即便充分讨论并更新“非机动车”与“机动车”的标准,提出允许快递三轮电动车、无人快递车等在何种状况下上路,也不会一劳永逸。随着技术发展和老龄化趋势的演进,各种货运和出行工具将在路上不断涌现,如电动轮椅、电动滑板车,乃至电动平衡车等。对道路交通而言,一项基本的工作是,需依据车辆基本特征,包括速度、体积、功率等,做好分类框架,并按照比例原则,进行管控约束。

本文感谢:

交通与城市规划专家 王园园

杭州交通工程师 郭敏

交通规划师 余则立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公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出行革命:上海须重新设定末端快递物流车的标准和路权》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