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自媒体不实信息,将谣言扼杀在摇篮里

整治自媒体不实信息,将谣言扼杀在摇篮里

hyde0321 2025-08-20 装修奥秘 1 次浏览 0个评论

编者按: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今年以来,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 2025 年 " 清朗 " 系列专项行动,从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到清理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从强化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治理,到打击涉企网络 " 黑嘴 ";从遏制网络直播打赏乱象,到整治 AI 技术滥用…… " 清朗 " 行动剑指网上各类乱象,取得了良好成效。为共同营造更加清朗有序的网络环境,南方网头啖汤评论推出 2025" 清朗 " 专项行动系列评论,敬请垂注。

7 月 24 日起,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 2 个月的 " 清朗 · 整治‘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 " 专项行动,剑指当前网络空间中泛滥肆虐的虚假信息乱象。整治不实信息,不仅关乎网络舆论生态的健康,更是对社会信任基石的守护——在人人皆可发声的时代,自媒体不应异化为谣言滋生的温床,更不能成为扰乱网络舆论场和社会公共秩序的 " 帮凶 "。

整治自媒体不实信息,将谣言扼杀在摇篮里

图源:视觉中国

当前,自媒体不实信息乱象呈现出手段多样、领域广泛、危害深远的特征。从仿冒 " 蓝底白字 " 警情通报编造 "X 地驾车撞人案 131 人死亡 ",到伪造专家聊天截图谎报 "X 地 8 级大地震预警 ",谣言制造者精准拿捏社会敏感点,通过制造对立、煽动情绪、渲染恐慌来博取流量,一张真假难辨的通报、一段不知由来的聊天记录都成为了传播谣言的手段。更值得警惕的是,AI 技术的广泛应用模糊了虚假与真实的界限,加速了虚假信息的批量生产。"X 地游船侧翻多人落水 ""X 地发生交通事故 " 等利用 AI 技术生成的虚假图片、视频制造传播假新闻,极易引发不明真相的民众关注和恐慌。

从动机看," 利字当头 " 是自媒体谣言滋生蔓延的核心推手,造假者将网络流量视作 " 摇钱树 "。制作一条谣言视频仅需三五分钟,却能快速涨粉变现,让一些追逐 " 毒流量 " 的人利欲熏心、铤而走险。从技术条件看,AI 生成工具的普及降低了造假门槛,虚假文字、图片、视频均可一键生成,谣言变得更具迷惑性。平台算法的流量至上规则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那些煽动情绪的内容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的曝光量,形成 " 劣币驱逐良币 " 的恶性循环。

自媒体不实信息不仅会消耗公众情绪和社会信任,更严重增加了治理成本。近段时间,国内多地出现汛情,涉汛谣言也在滋生。"X 地暴雨致多人死亡 "" 下雨致行道树倒塌砸死人 "" 小区淹死三人 " 等谣言编造或夸大汛情,引发公众焦虑恐慌,地方政府不得不紧急辟谣,挤占了防汛救灾的公共资源。一些虚假通报不仅伪造信息内容,还仿照官方行文方式,冒充权威机关发声,动摇公众对于政府的信任、侵蚀社会治理的根基。若不及时规范,虚假信息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认知混乱,甚至威胁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

为整治自媒体乱象,中央网信办的专项行动明确从严打击恶意蹭炒误导公众、多种手段歪曲事实、不做标注以假乱真、专业领域信息不实四类突出问题,对恶意蹭炒热点、歪曲事实、AI 造假等行为 " 零容忍 ",已依法处置假冒仿冒账号 3008 个,公安机关依法严厉查处了一批造谣传谣违法行为,形成了有力震慑。平台责任被进一步压实,通过完善信息来源、专业资质认证、算法推荐管控等手段,筑牢内容审核的第一道防线。另一方面,辟谣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等一系列辟谣渠道开通上线,针对谣言快速响应,有效压缩了谣言的传播空间。

从围观群众用手机记录现场,到基层创作者分享真实生活,自媒体本是每个人都能获得的发声渠道,是更接近民众身边、更真实易达的第一现场,是社会观察的 " 毛细血管 "。但当自媒体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却肆意滥用,就会异化为追逐流量、传播不实信息的工具,形成扰乱主流舆论的 " 第二舆论场 "。只有压实平台责任,严肃清除 " 害群之马 ",让制度的红线更加清晰,让技术的应用更有边界,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才会获得生长养分,自媒体也才能在规范中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撰文 钟尧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整治自媒体不实信息,将谣言扼杀在摇篮里》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