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民巡演中打磨作品,七个上海入围群文精品备战“群星奖”

在惠民巡演中打磨作品,七个上海入围群文精品备战“群星奖”

hyde0321 2025-09-03 装修禁忌 3 次浏览 0个评论

9月3日,第二十届群星奖决赛上海地区入围作品巡演在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东剧场开演。此次上海共有九个作品入围群星奖决赛,入围比例再创新高,涵盖音乐(含合唱)、舞蹈(含广场舞)、戏剧、曲艺四个门类六个种类。

巡演将通过七场惠民演出,七个作品(合唱、广场舞除外)同台展示,让这些扎根生活、饱含真情的群众文艺精品走进市民群众,同时助力作品在与观众互动中进一步打磨提升,为即将于9月-10月在川渝地区举行的“群星奖”全国决赛蓄力。

音乐类作品:超越自我,以情动人

“创作是打破自己,再往前的过程,痛苦但值得。”市群艺馆音乐创作与指导孙彬彬这样描述自己创作的器乐重奏《海上·云梦》的过程。

这个作品在创作之初曾被推翻过很多次,总是被人拿来对比,“也不是和别人对比,就是和自己以前的作品对比,没有超越自己。”这让孙彬彬压力很大。直到她从网上找到一个“神器”——特雷门琴,这是全球首个无需身体接触弹奏的电子乐器。演奏者通过双手与金属部件的距离变化控制音高和音量,左手调音量、右手控音高,琴声空灵如抒情女高音。

器乐重奏《海上·云梦》

但创新的乐器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乐器和演奏者的寻找,与其他乐器搭配的选择等都举步维艰。虽然已获得过两次群星奖,孙彬彬坦言这次作品创作得最为艰难。她和艺术辅导石磊老师一起克服众多困难摸索前行。 历经多次失败和调整后,最终创作出融合中西器乐的作品《海上·云梦》。

他们精心搭配乐器组合,通过中阮与竹笛的韵调、澳洲笛吉里杜管和打击乐的原始震颤、特雷门琴的吟唱与数字脉冲等有机融合,描绘出风起云涌、云卷云舒的自然景象和上海依托长江面向大海的“龙头”作用。“悬空演奏”从想象照进现实。“大海有时风平浪静,有时狂风骤雨,但狂风骤雨不能掀翻大海”,乐曲的主题隐喻上海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城市品格和人们追求卓越、实现梦想的拼搏精神。

“覅怕船儿小,覅怕浪头高,用力呀用力摇啊摇啊摇。”一首上海童谣,牵出两地思念,引出“小家”与“大国”,情景表演唱《捧一把月光》让乡愁与担当在月光下交融。词作者施丽明受到一则“三江源上海士兵思乡的纪实报道”的启发,看到中秋“雪碗盛月”月饼礼盒让她萌发“上海哨兵守边”故事,她与孙彬彬一拍即合,但两人拉扯了大半年始终觉得男女声对唱比较单薄,于是邀请了栾岚导演加入,“两人对唱”升级为“家庭与士兵的双空间对话”。“妈妈”也不再是模糊的称呼,而是真实可触的情感依托。导演栾岚为还原哨兵守边真实状态,翻遍边防报道,设计了士兵轻抚帽中照片等细节,让情感有支点,思念有了载体。在无数次修改后,《捧一把月光》成为“小作品见大情怀”的生动注脚。

情景表演唱《捧一把月光》

“从站牌到站台,从公交车到地铁,美丽的新城梦的舞台。”合唱《从站牌到站台》是一首极具都市感的爵士风作品,由平均年龄仅29岁的上海市民合唱团演唱。爵士风格作品采用了大量高叠和弦,“摇摆的节奏”给团员们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爵士松弛中带精准,光‘摇摆’的感觉我们就练了一个多月。”指挥赵兵坦言,“高音段落的打磨更是‘抓心挠肝’。”“作品的动人之处在于它用‘平民视角’讲述城市变迁。”团员程超宇认为。“旋转木马”“市百一店”等具象记忆,让新老上海人都能找到共鸣。“作为‘沪漂’,唱到‘站台的那头有了自己的梦’,特别能共情。”从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细节着手,折射上海新城发展的宏大叙事,是这首歌的魅力所在。这首歌未参加此次巡演,但将代表上海参加群星奖群众合唱比赛。

戏剧类作品:感情真挚讲述“市井小事”

上海的戏剧作品,向来擅长在“市井小事”里挖深度——此次入围的两个作品,同样用最朴素的故事、独特的视角和形式将最真挚的情感传递出来。

作为首次入围群星奖决赛的沪剧小戏,《假币真情》讲述一位智障客人十年如一日用手绘“假币”在面馆吃面,这是一个关于爱、信任和帮助的故事。作品灵感来自抖音里的一条视频。导演栾岚和浦东新区沪剧非遗传承人严蓉一拍即合。栾导笑言,“我们想做一部‘接地气的沪剧’,让海派市井的柔软与善意被看见。”在多次排练和修改后,作品在音乐、剧情和表演上都进行了创新,用“沪剧的韵”讲“当代的事”,让百年沪剧在市井故事里“活”了过来。

沪剧小戏《假币真情》

音乐小品《无障“爱”》的表演者是一群视障人士,它以视障人士的视角讲述他们内心渴望的不只是被帮助,而是被平等对待的心声。小品里的故事也来自视障人士在生活中遇到的真实情境。这部作品采用阿卡贝拉无伴奏形式,所有声音都来自视障演员的人声和身体:拍手是“生活的节奏”,跺脚是“行走的脚步”,盲杖敲击地面的声音则成了“独特的打击乐”。团队还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去掉所有配乐,让声音更纯粹,也让观众专注于他们的心声。他们希望通过这个作品展示上海残障人士更多的才华,让更多人了解他们。

音乐小品《无障“爱”》

曲艺类作品:用传统“紧盯”时代热点

本次群星奖,上海两个曲艺节目锣鼓书《房东来了》和苏州评弹《心声》入围决赛。锣鼓书是在上海地区流传的民间曲艺之一,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与地方特点;苏州评弹产生并流行于江浙沪,是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戏剧形式。二者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两个节目都是用最传统的文化样式讲述着当代热点问题,引人深思。

锣鼓声响,上海退休房东与三位离乡打拼的视频主播租客间的故事《房东来了》热闹上演。作品最初的灵感来自作者兼演员沈玉琴的一段真实见闻。她曾在居委工作,所在社区约3/4居民都是外地来沪的新上海人。“查群租时,我看到有一个三居室里挤着22张床铺,脚都没地方踩,电线就拉在湿地上。社区里还有很多年轻人从来不出门。”于是他们叫上房东与年轻人一起开了座谈会,希望能解决问题。听了他们的讲述,沈玉琴又生气,又心酸,“他们就缺一个引路人。”这件事促成了第一版《房东来了》的诞生。“后来边修改、边排练,把剧情从群租改成合租,突出三位合租主角,改了无数稿,才有了今天的样子。”几位“奶奶辈”的主演年纪不小,演起二十来岁的年轻人“难度很大”,但经过反复打磨,她们一开口,还真能让人忘了她们的年龄。

锣鼓书《房东来了》

曲艺是传统艺术门类,“我们一直考虑在保留原味的基础上‘去陈’。”辅导兼作曲陈思燕说,表演上他们将故事性和戏剧性相结合,在曲调上把快板、贯口掺入其中,还专门设计了一段rap,而租客的表演也穿插了四川和江苏方言的运用。他们将传统锣鼓书与现代文化进行了融合创新,作品体现了上海包容的城市精神和对多元文化的支持。

苏州弹词开篇《心声》,是一部专为儿童创作,由嘉定区望新小学的孩子们参演的作品,真实地道出了孩子们“双休比平日忙”“回家作业像小山”等心里话,唤起了大家对教育现状的关注和反思。

为了贴近孩子,创作团队专门召开座谈会,听一年级到五年级的小朋友吐槽,这些内容成为《心声》创作的源泉。平时怎么生气?“跺脚”。孩子们把自己生活中的动作融进表演,“自己演自己,演得特别好”。

苏州弹词开篇《心声》

为了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孩子们将苏州话发音讲标准,周红等评弹辅导老师倾注了心血。她连同冯小瑛、赵小敏等评弹大咖,组成了望新小学的“新梅雅韵”评弹社教师团,在上海中小学评弹教学中,师资力量首屈一指,成为培养传承苏州评弹的重要“蓄水池”。

舞蹈类作品:现代都市生活与旧时记忆的对话

舞蹈类作品中,广场舞《一起跳舞吧!》融合爵士、流行舞与本土文化,展现当代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工作生活片段;群舞《古井趣事》则将一幅西郊农民画变成一个动态、丰富而独具地方特色的舞蹈,展现了这个地区的旧时记忆。  

西郊农民画是长宁区新泾镇极具特色的文化名片,在新泾镇社区文化事务中心二楼,有一个专门陈列西郊农民画的展厅,其中有一幅西郊农民画创始人高金龙创作于1990年代的《古井旧事》,画面围绕村中古井展开,用冷色调描绘了粗犷的人物线条和细腻的画布图案,映射出江南水乡古朴的人文韵味。

群舞《古井趣事》

画中“洗衣”这个劳作场景的“可舞性”吸引了长宁文化艺术中心舞蹈编导王靓彧。让西郊农民画在舞台上通过舞蹈的形式呈现给大家,使更多人感受民间艺术独特之美,是新泾镇社区文化事务中心主任高峰十多年来的一个梦想。他与王靓彧一拍即合,创作了这幅源于鲜活生活的群舞《古井趣事》。为了让这幅画“活”起来,他们反复讨论,创作出一个个既合乎逻辑又充满趣味性的舞蹈情节,为14个人物设置不同的性格,让每个人物在舞台上成为鲜活的个体,用丰满的细节、演员夸张、个性化的表演,围绕“井”和“洗衣”展现旧时江南民间生动、诙谐的生活情趣,凸显人物的质朴、和谐,充满烟火气。

与《古井趣事》的旧时记忆不同,广场舞《一起跳舞吧!》捕捉了当代都市白领的工作和生活,描绘了一幅活力无限的都市日常景象。该作品灵感来源于舞蹈编导王雯对于沪上白领生活的观察。从繁忙的工作到阳光、时尚的下班后文娱活动,《一起跳舞吧!》用广场舞语汇表达了都市白领的生活。精心设计的换装展示从职场到广场的转换,成为作品的一大特色。因为舞台过小,此次《一起跳舞吧!》并未登上巡演舞台,团队成员在体育馆继续排练。“这就是广场舞。”王雯笑道。

上海的群星奖入围作品不仅是上海地域文化的“活样本”,更是群众文艺“以小见大”的生动实践。接下来,这些经过巡演打磨的精品力作,将代表上海征战全国群星奖决赛,以真诚的情感与精湛的艺术,向全国观众讲述上海故事、传递上海温度。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在惠民巡演中打磨作品,七个上海入围群文精品备战“群星奖”》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